解决企业实际应用难题 每家医院都有很多护士,但护士的层级、专业各不相同,医院护士不能断档,还要保障护士应有的休息时间如何通过算法,让每家医院都能迅速找到最优的排班方案?留学期间,吕志鹏就参加了一次这样的算法竞赛并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但同时要求,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依托单位应当及时按资助项目计划书和合同转拨合作研究单位资金,并加强对转拨资金的监督管理。新规在劳务费列支内容中增加了由单位缴纳的住房公积金。
提高效益:强化绩效评价和经费监督 财政科研经费是公共财物,经费的使用效益至关重要,如何更好地把钱用到刀刃上? 新规进一步强化绩效导向,规定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建立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制度。在本次新规中,为更好发挥基金的激励作用,提高了间接费用的比例。对于预算制项目,新规规定,间接费用一般按照不超过项目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并实行总额控制,具体比例包括5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为30%(原办法是20%)。简政放权:扩大经费管理自主权 曾经,做预算是科研人员最头疼的事,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考虑到基础研究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新规也修改了原办法对结余资金留用和收回的规定。
对于数学等纯理论基础研究的预算制项目间接费用比例进一步提高至60%、50%和40%。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提供真实的项目信息,并认真遵守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宏观磁洞内部总磁场强度比周围太阳风低很多,但等离子体密度、径向速度和质子值通常情况下是增大的。
鉴于此,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颍研究员课题组将PSP卫星的就地观测数据与STEREO A卫星的遥感成像数据相结合,对宏观磁洞的起源和特征做了详细的个案研究和统计分析。根据STEREO A日冕仪成像数据,PSP卫星在观测到宏观磁洞时恰好位于冕流的下边缘。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黑色直线代表观测到的宏观磁洞期间PSP卫星的位置角。
另一种则认为可能是卫星撞到了弯曲的日球层等离子体片之后形成的。大尺度磁洞的起源一直是个谜。
因此科研人员推测,该宏观磁洞产生的原因是PSP卫星掠过了日球层等离子体片,但是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太阳风扇区。两种猜测究竟谁更接近事实,需要来自实验数据的验证。(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3847/1538-4357/ac1b2b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此外,课题组还提出,日球层电流片波动或涟漪的径向平均尺度和垂直方向的平均尺度,分别为2和10个太阳半径。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科研人员利用帕克太阳探测器(PSP)卫星和日地关系探测器-A (STEREO A)卫星的数据,研究发现了太阳风中大尺度磁洞的起源和特征,该研究对于理解太阳风结构的起源、演化及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17 11:21:26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科研人员揭示太阳风中大尺度磁洞奥秘 磁洞是空间等离子体中的一种重要结构,因为磁场强度有明显的下降因此被称为洞。STEREO A卫星日冕仪图像和势场-源面(PFSS)日冕磁场重构。2018年8月,帕克太阳探测器(PSP)卫星发射升空,目标是抵近太阳对太阳风进行测量。
日球层等离子体片是在日球层电流片周围的等离子体结构,而日球层电流片是慢太阳风中的重要结构,日球层等离子体片具有密度明显增强、磁场强度下降、等离子体值增大等特征,厚度大约为日球层电流片的2030倍。他们由此归纳出了宏观磁洞的统计特征,认为宏观磁洞的持续时间大概为几十分钟,并且持续时间和卫星的日心距无关。
近日,论文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报》。与其他卫星的成像观测结合,PSP提供了研究太阳风结构的前所未有的机会。
上述结果说明,日球层电流片存在局部的波动或涟漪,导致卫星短暂地接近了日球层电流片《中国科学报》 (2021-11-17 第4版 综合)。其二,具备流域水系统全面模拟能力。规划建设长江模拟器科创园区(产业园区)。完善长江模拟器相关功能,组建长江流域水环境水生态野外观测网络,并联合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的野外台站或试验基地,建设长江流域科学数据中心和多源数据共享系统。对于整个长江流域而言,长江模拟器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科技创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美丽中国与绿色发展评估工作,支撑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长江流域大保护规划及沿线省市十四五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专项规划的编制,以及长江大保护的法治建设和制度创新。
作为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以下简称美丽中国先导专项)支持,有十几家单位参与、规划未来10年建成的重大科技工程,长江模拟器是什么、有什么功能、未来怎么用?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日前采访了主持研发长江模拟器大科学装置的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院长夏军。政府管理部门对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水生态治理修复也有迫切的科技需求。
满足长江流域绿色发展中的不同应用需求,是长江模拟器建设的立足点和基本任务。国家决策部门有流域岸线空间管控、流域国土空间管控、流域左右岸与上下游协调发展策略等方面的决策咨询需求。
第三期(2024.1至2030.12),由中科院、重庆市、相关中央高校、地方高校、地方科研院所共同将长江模拟器装置推动建设成为首个以空天地立体监测监控为基础的长江流域信息综合集成平台,以长江流域水系统综合模拟平台为核心的长江流域水环境水生态演变模拟平台,以全流域系统模拟为基础的体现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原则的流域综合调控管理决策平台,争取长江模拟器装置列入十五五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建设计划。推进长江模拟器产业应用,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成果共享和相互促进,以政产研学用联合创新来加快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进程。
通过模拟分析不同绿色发展路径下的流域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和政策措施建议。第二期(2022.1至2023.12),完善过去长江展示模块,支撑大河文明馆对过去长江展示的数据需求。夏军:简单说,长江模拟器是以长江流域为对象,以流域水循环为纽带,将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相耦合的流域模拟系统及装置。利用自然生态人文耦合的水系统模型,模拟分析流域水循环基本过程、地表植被动态过程与地球化学过程、江河湖库水动力过程、典型断面水生态过程、城市水系统过程等。
如科研单位对系统模拟流域水循环关键过程、江湖关系、江城关系、流域梯级水库调度影响、流域水生态演变等有迫切需求。认识现在长江,是通过建设流域水系统全面监测监控能力,发展流域水系统全面模拟能力,具备对流域水系统进行实时监测、评估、预警和调控的能力。
《中国科学报》:将来哪些机构、具备什么条件可以使用长江模拟器? 夏军:长江模拟器是针对科学研究、政府管理、行业应用、公众宣传与参与等目标的资源环境类科学装置,有明确且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此外,具备对流域水系统的各类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精细描述的能力,海量数据的实时交互式可视化分析能力,对流域水系统进行实时监测、评估、预警和调控的能力。
《中国科学报》:作为一项重大科技工程,长江模拟器有怎样的建设规划? 夏军:长江模拟器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十几家单位参与建设的一项重大科技工程。模拟再现近40年来的长江流域水环境水生态的演变过程,系统诊断流域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的成因和机制,提出综合调控策略和具体管理措施。
作者:张双虎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17 8:53:46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中科院院士夏军谈长江模拟器: 数窥江河 探问未来 夏军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张双虎 今年,我国长江流域系统综合治理有了科技重器长江模拟器。《中国科学报》:请介绍一下长江模拟器是怎样的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第一期(2021.1至2021.12),将中科院美丽中国先导专项现有研究成果与智慧广阳岛、大河文明馆建设结合,完成过去长江中长江流域相关的古地理、古气候等功能展示,完成现在长江系统软件的初步开发、计算平台的建设、展示平台的初步搭建。了解过去长江,即基于中生代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的考古、古地质、古地貌、古气候研究成果,再现长江流域水系产生和演化过程,包括长江流域古气候演变、长江流域水系形成、古湖泊演化、长江文明诞生和城市文明的演化过程。
基于卫星、航空、无人机和地面高光谱遥感,地面水文、环境、气象、生态实测站点,实现空天地一体化流域水系统监测。《中国科学报》:长江模拟器有什么功能? 夏军:长江模拟器的主要功能是了解过去长江、认识现在长江、展望未来长江。
根据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的执行周期和重庆市的地方需求,初步规划长江模拟器装置建设分三期进行。企业单位有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流域生态环境监测设施与物联网技术、流域水生态修复技术的需求。
《中国科学报》:长江模拟器装置建成后具有什么核心功能? 夏军:长江模拟器装置建成后应具有的核心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具备流域水系统全面监测监控能力。它强调上、中、下游以及湖库岸线城市群的互联互动,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深度交叉,强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信息支持,具有监测模拟评价预警决策支持功能,可应用于农业、水利、水资源管理、航运、防洪、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服务于美丽中国、长江大保护的绿色发展目标。